杏彩体育黄河水车:留驻渐行渐远的记忆
杏彩平台登录注册杏彩平台登录注册矗立在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村黄河南岸的下川水车,有着近三百年历史,也是目前黄河上国内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水车之一。而进入2011年,这架老水车却因“淤泥缠身”陷入了彻底的沉寂。
黄河水车日夜不息的流转滋养了沿岸万千生灵,却随着历史的推进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一度引起各界关注,但始终势头衰微……
“知道下川水车不,就是那个最古老的黄河水车,听说好好地转了300多年,专门修葺后反而不转了。”“就是啊,今年为了修路,还把一段水槽给拆除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议论,西固区文广局局长刘克钧总是很无奈。“水车毕竟是木头制的,经过300年风雨不可能没有损坏,修复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都是请了专家和老艺人经过严谨的勘测和研讨的,实际上,修葺后的水车完全没有问题。”刘克钧说,“下川水车不是不能转了,而是现在不敢让它转,河口水电站尚未竣工,河段淤沙较多,让水车转就是毁了水车。”他表示,随着河口水电站的建成,完善了排沙系统,黄河水车重新转起来指日可待。
下川水车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西北部新城镇下川村黄河南岸,有着300年的历史,是目前黄河上国内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水车之一。在水车旁边屹立着一棵古树,枝繁叶茂,仿佛是位威武雄壮的将军,日夜守护着他的这方城池,一树一车,便以这样的姿态亘古相依,一起见证了历史的流变与沧桑。
那时候水车吱吱呀呀日夜转动不休,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一侧“飞流直下”,宛若瀑布,另一侧则似“珠落玉盘”。对岸的小洲上芦苇掩映,梨树遍生,孩子们放学后总是喜欢在这边“浪”,肚里塞满了梨儿,打个水仗,捉个野鸭。玩累了,便沿着青石板的台阶爬到水车旁,看水车缓缓地旋转着,偶尔带起一两片老树的叶子,孩子们往中间扔上几颗小石子,水流便溅得更欢了。水雾横飞,扑到脸上,湿湿凉凉的,柔柔地吻着每一个毛孔,沁人心脾。有时候正值夕阳西下,脉脉余晖洒下来,给人树水土都镀上一层温柔的光辉,而水车带动着河水抛洒出一道道抛物线,碰巧到了某一个角度,便会勾勒出七彩的虹光,这时有的孩子甚至会想着跳起来把小手搁到“彩虹”上,感觉自己就像到了故事中的童话城堡一样。
400多年前,兰州市段家滩人段续宦游南方数省,对南方木制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详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晚年回故里后,段续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终在嘉靖三十五年制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轮式的黄河水车。乡亲们把段续造的第一架水车叫“老爷车”,这架水车从明朝嘉靖开始,历经清朝,时期仍在运转,抗战时因日军轰炸被损毁。
段续的“老爷车”诞生后,人们争相仿效,此后,在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水车的工艺不断完善,终于达到极善极工的地步。而黄河水车,也越来越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水车高大质朴,豪放亦不乏美感,粗犷而不失精致,一道道木材累积出承载着人们的温情与希望的风景线,在古老的黄河文明中熠熠生辉。
清朝年间,黄河水车逐渐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灌溉工具,景象颇为壮观。安徽桐城诗人叶礼漫游西北时歌咏兰州,便有“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听老人们讲起,当时都是受益的庄户轮着当“车头”,负责水车的管理和维护,每到供水的时候,“车头”就燃起一炷香,给每户人家一炷香的时间,大家轮着来,很是公平。
解放后,水车的灌溉功能更是发挥到极致,1952年,全市便有水车252架,可灌地达十万多亩,黄河两岸巨轮林立,流水欢歌,共同滋润出金城的繁华。“先有大水车,后有瓜果城”,黄河水车对兰州的意义可见一斑。
不仅是灌溉,黄河水车还使金城人多了甚多“可乐之事”,古兰州的莲荡池、憩园等风景名胜便离不开水车的点缀。试想在一个悠闲的黄昏或者午后,缓缓漫步于天光云影间,细细享受水雾扑面,微风送爽,或只身闲步,或好友抒怀,或红袖添香,该是怎般的赏心乐事。
于外人而言,黄河水车是神秘的,在兰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朝时有个南方人游历无数,自命“识货王”。有天他来到兰州,见到黄河水车,颇觉奇异。之后,他想弄清水车上到底有多少水斗,但数到眼花缭乱,也没能数出个准数来。一气之下,他脱去身上的单褂子挂在水斗的插板上,想弄个究竟,不料,褂子很快被河水冲走。于是,他有些懊恼地自言自语:“真可笑,真可笑,自家舀水自家倒,数了三百六十转,不知水斗有多少。识货千千万,这个怪物真稀少。”
黄河水车曾是数代人的经典记忆,可惜随着机械化灌溉的迅速推广,这一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渐渐随着那个时代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黄河水车文化始终是没有中断的。“一架古老的水车转了多少年/一支深情的歌总也唱不完/黄河水车吱呀吱呀地转/风里雨里/日日夜夜/转呀吱呀呀地转”,“引来天上的水浇灌河两岸/织出丰收的景看得人心暖/黄河水车呀吱呀呀地转/转去苦难/转来甘甜/转得春色满人间/转出幸福来杏彩体育。”《黄河水车》,一首老歌,其中便承载了诸多兰州人对黄河的牵念与感激,水车情节,已经融入了多少金城人的血脉记忆。
400多年前,段续利用兰州的榆、槐、柳木取代竹子,又在水车底部倒挽河水处开挖深坑,镶砌硬石,使流水形成大的落差,产生巨大的冲力;更结合黄河水急等特点,加厚材质,加密辐条,使水车的结构更加坚固,能够承受黄河汛期潮水的冲击。400多年后的今天,段氏子孙段怡村老先生又重拾先人的技艺,且根据现实的变迁,着力开掘水车的观赏功能和文化意蕴,创作出“观赏水车”、“盆景水车”、“礼品水车”等小型水车,又在传统的自然搅水的基础上加上机械传动,让“段公牌”再度领先同行。穿越几个世纪的流光,段氏祖孙成功对接,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
大枣树下,段怡村迎了出来。年过花甲,老先生有些微微发福了,精神还是很好,红光满面,眼神里闪着睿智与坚定。
唯一拥有黄河水车的专利权,唯一拥有古黄河水车的图纸资料。谈起这“两个唯一”,老先生抑制不住地自豪与骄傲。
老段家的水车手艺是世代相传的,祖祖辈辈都是个中翘楚,深受当地人的尊敬。段怡村的爷爷仍是十分当行的,但自其父辈开始,因为水车基本上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制造水车成为“多余”,手艺便也渐渐地落下了,少年时代的段怡村,并没有完全掌握古黄河水车的制作技艺。水车久久地退出人们的视野,老人们未免有些怀念,而后辈也在祖辈父辈的缅怀中勾起了些怅然情怀,对于老祖宗技艺的断层,段怡村一直深以为憾。
老人起了重新接续黄河水车历史的念头。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给了他扎实的理论基础,祖辈传下来的深厚经验和零碎的资料更是赋予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90年代,段怡村开始了他的“水车之路”。东奔西走,多方搜集整理黄河水车残存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画下详细的构造图。尔后,又跟随拱星墩有名的水车做头老刘爷的大儿子刘海福(大刘师)系统地学习了水车的制作技巧和不传之秘,更走访当行的老艺人,向他们取经求教,终于成功绘制出了一张完整而精确的兰州古水车工艺制作图纸。传统的黄河水车,终于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此后,段怡村曾多次替外界制作水车,等成品出来,客户都赞他的活计最好,小水车做得最精致,大家都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观摩,每当这个时候,老人就觉得自己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可是,老人也有自己的无奈。“现在水车市场是很好,可是我们接不到活,一般一年就能接两三个大的,然后再做上些小的。”段怡村将之归结为“低价竞争”,水车匠人的工钱已经涨到了每人每天120元到150元,在老人坚持传统制作工艺的要求下,熟练的工匠一个月也只能勉强做成一架小水车,再加上工本费等,老人谈道,“同样的价格别人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我们只能是稳赔不赚。”价格定高了又影响销路,说起他的“兰州段氏黄河水车有限公司”,老人有些期冀,而更多的是无奈。
段怡村正在盖厂房,他想着有了场地,也就可以做个小的生产线,慢慢走产业化道路,这样可以节省生产成本,而且面对大宗生意也会更有底气。
当问及后人对他因一直要坚持传统工艺而丧失了诸多赚钱的机会怎么看时,老人摇头不语,儿子现在也正在学做水车,“他现在肯定只能按我的传统来,但等场子交到他手上以后会怎样,我也就不知道了。”他说。
现在兰州制作黄河水车的很多,有颇具规模的正规公司,也有家庭作坊杏彩体育,基本来说,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生产规模,在全国都是位居前列的。而且,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意蕴,亦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黄河水车,俨然已成为兰州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
只是,市场上的黄河水车五花八门,没有一定标准,传统的正宗的更是前景濒危,黄河水车很多已是徒具其形而失其神。
据介绍,为了保护和推广黄河水车,相关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搜集整理水车相关资料,对现存的古老水车进行维修等。同时,也加大了宣传和推广力度,编写了《黄河大水车》等相关书籍,在兰州建设水车博览园,每年兰州的大型庙会、兰洽会等上都可以看见水车的身影,甚至每年都派专门的代表团去参加深圳的“文博会”,2007年,兰州市政府又和有关方面协商,在厦门建成了兰州水车园,进一步将黄河水车文化推广到全国。“保护好黄河水车是有着深广意义的,首先,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天才的发明创造,积淀着数百年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有着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其次,黄河水车经过几百年的改益和完善,在工艺上已是至善至美,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另外,黄河水车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共同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此外,黄河水车还和许多民俗紧密相连。”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谈道,“从各个方面来说,黄河水车都是很值得继承和发展下去的,实际上,现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还有更多的工作即将展开,预计今年年底成立‘黄河水车传习所’,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